风靡全国各地的《云南映象》将于近日登上深圳舞台,这台演出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?这是许多读者最近致电本报的一个问题。据主创杨丽萍介绍,《云南映象》是一台大型原生态云南歌舞的集锦,要想揭开《云南映象》的神秘面纱,首先就得走近其中各式各样的鼓和舞———
鼓也分公母
手机中的战斗机
微创隆胸塑造惹火胸围
章子怡的秘密
P4+液晶,仅售6000元
鼓在云南,不仅仅是一种乐器,而是民族的一种崇拜、一种图腾。云南鼓的种类堪称中国之最,从材料上分,有皮鼓、石鼓、铜鼓、木鼓,从归属民族上分,又有太阳鼓、芒鼓、热巴鼓、大背鼓等。单就云南佤族的木鼓来说,还分“公鼓”和“母鼓”,配成一对,要砍树制鼓,还得先举行祭祀仪式。
出现在《云南映象》中,有西双版纳基诺族的太阳鼓、建水县哈尼族的芒鼓、沧源县佤族的铜芒、德宏景颇族的象脚鼓、绿春县牛孔乡彝族的神鼓和哈尼族爱尼支系的铜镲等62面鼓,令人大开眼界。
太阳鼓因一个美丽的传说成为基诺族最神圣的器物。传说洪荒时代基诺族的祖先阿麦腰白造了一只太阳鼓,麦黑与麦妞在鼓内躲过一场灾难,繁衍了基诺族的后代。
哈尼族的舞蹈大多与芒鼓有关,鼓声是人们向天神“摩米”对话的渠道。芒鼓里放着五谷和象征人丁兴旺的青草,而芒鼓舞有清山静寨、驱邪避魔、祈求丰收之意。
神鼓流传于云南绿春一带,当地人叫“热波比”。现在,绿春县牛孔乡只有一名妇女能打这种鼓。神鼓有24套打法,包括祭祀、繁衍、祈求丰收、婚丧嫁娶等内容。
舞蹈分用途
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“孔雀公主”杨丽萍表示,舞蹈是她生命的一部分,也是许多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一部分。在《云南映象》中,观众可以看到大约10个少数民族的30余种歌舞,包括花腰歌舞、伞舞、烟盒舞、女儿国舞、打歌、葫芦笙舞、甩发舞、面具舞、东巴舞和牛头舞等等。
彝族人有句俗话:“有嘴不会唱,白活在世上;有脚不能跳,俏也没人要。”花腰歌舞中的“海菜腔”是滇南“四大腔”中最难学最难唱的民歌,是彝家姑娘在湖中划船捕鱼时唱的歌,歌声就像水中随波浪起伏的海菜,因而叫“海菜腔”。花腰歌舞的表演者口唱三拍,脚跳两拍,手击一拍,在民间舞蹈中堪称一绝。
烟盒舞和打歌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交友择偶、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。烟盒舞用传统的装烟丝盒作为道具,左右手各拿着一面,用手指弹击打出节拍。彝族人特别喜爱烟盒舞,有这样一句俗话:“听见四弦响,腿杆就发痒。”
杨丽萍最出名的孔雀舞来自傣族,傣族人认为孔雀象征着爱情,以孔雀舞表现对爱情的渴望。在《云南映象》尾声中,杨丽萍将以她创作的舞蹈“雀之灵”结束整场演出。
作者:本报记者钱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