柞水石磨豆腐制作流程:(以3000克黄豆为例)
浸泡黄豆。将选好的黄豆漂洗几遍,加足量冷水浸泡一夜时间(温水浸泡5-6小时)。泡到豆粒表面看不到皱纹,感觉非常饱满(称为满瓤了),豆粒中间没有生芯为止。还可以用手指捏一下豆粒,能轻松捏烂就说明充分泡透了。将豆粒充分泡透也很关键,因为没有泡透的豆子出浆量少,最后做出的豆腐也会少很多。浸泡黄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,就是能让磨出来的豆浆更加细腻,最后做出来的豆腐口感更好。把泡透的豆粒冲洗干净,泡在清水中待用,随时可以取出来磨成豆浆。
清洗包单。用来包裹和压挤豆浆的过滤布称为包单,也叫豆腐布,这块滤布要提前用清水泡透,然后反复搓洗干净,一是更加卫生,二是不容易和压挤成型的豆腐粘连在一起。否则,当你撕下滤布的时候,豆腐表皮会损坏,影响美观。泡透搓洗干净的滤布,也要泡在清水中待用,这个步骤其实可以和浸泡豆粒同步进行。
石磨豆浆。将泡好的黄豆加适量清水用石磨磨成豆浆。在农村一般用小石磨磨豆浆,也有用大石磨磨豆浆,小石磨磨豆浆是一人拐石磨,一人添黄豆,石磨下有一大木盆盛装豆浆。清水的加入量多点或少点也没啥讲究,但也不能太多或太少,能磨成较浓的豆浆就行。用豆腐布将磨出的浆液过滤成豆浆,捏紧袋口,用力将豆浆挤压出来,豆浆挤完后,打开袋口,再加水拌匀,再挤一次浆。挤浆时,不要让豆腐渣混进豆浆内。
点制豆腐。准备烧豆浆前,要提前准备好卤水,取适量生豆浆,放入石膏粉调匀(这就是用来点制豆腐的卤水),静置待用。石膏粉用量也是豆腐成功的关键,用量大了做出的豆腐会发苦发涩,打出的豆腐显老,用量少了就做不成豆腐了,每3000克黄豆以10-13克石膏粉为宜。
把过滤好的豆浆倒入大锅里,用中火边煮边搅拌,防止糊锅。煮豆浆的过程中会冒出许多泡沫,要用漏勺把泡沫打捞出来。等豆浆煮开后,马上关火,冲入适量冷水搅匀,将温度降低到80度左右。这个步骤也是非常关键的,因为豆浆遇到卤水凝固的最佳温度是72度左右,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凝固效果,同时还会影响豆腐的口感。
卤水用筷子再次搅拌均匀,转着圈淋入豆浆中,边淋卤水边用勺子搅动,看到豆花出现就马上停止淋入卤水,并停止搅动,然后静置10分钟左右就凝固成豆腐脑了(如果想吃豆腐脑就盛出来吃吧)。
压制成型。把洗净的豆腐布铺在方形模具中,把豆腐脑用水瓢挖入模具中,装满后用豆腐布折叠着包裹起来,豆腐布的大小必须能完全包裹住豆腐脑。用木板或其它比较平整的东西压在豆腐布上,上面再压上石块等重物,此时豆腐脑中的水分就会源源不断的流出来,当看到水流变成水滴一滴一滴往下滴的时候,豆腐就压制成型了(喜欢老豆腐的就多压一会,喜欢嫩豆腐的就少压一会)。豆腐压制成型后不要急于取出来,待豆腐摸上去感觉温温的,或者已经稍凉的时候,才可以掀开豆腐布,太热掀开豆腐布有可能发生粘连,专业术语称为“粘包”,适时揭开豆腐布即成水豆腐。
柞水石磨豆腐因“细腻、鲜嫩、香味浓、筋度高、口感好”广受都市人的青睐和喜爱,已穿越秦岭,销往西安各大超市,多次在杨凌农博会上大展风采,荣获大奖。随着保护传承工作的不断推进,以石磨豆腐为原料的各类豆制品层出不穷,品种繁多,各显特色,散发着浓郁的乡土饮食文化气息。
▌来源:网络综合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